第一篇:科普读物读书笔记
科普读物读书笔记
1980年,正是电影的炽热期,科普读物读书笔记。“文-革”之后,中国的电影事业正如日中天。电影是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当时人民的精神食粮。电影老少皆宜,受到大家的喜爱。我当时正是少年,和大家一样对于电影知识的了解有着渴望。为了普及电影知识,在电影制片厂工作的叶永烈先生受约先后写过三本有关电影的读物。《电影》是第三本,侧重于电影的发展史。该书1979年成稿,1980年修改,1981年由黑龙江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印数44200册,定价只有五角八分。此书列入国家出版局大型综合性从书“小学生文库”,出版后受到广大小读者的喜爱。
叶永烈先生的《电影》是一本电影的小史。薄薄101页的小册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电影的发展史。讲述了电影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负杂,从单一到多品种,乃至电影的制作、电影的分类、电影的未来发展,都一一涉猎。尤其是第三部分“电影的将来”写得更是美好。作者当时预测;全息电影、有味电影、汽车电影、电视电影、家庭电影,甚至“用新技术时代武装电影”,在三十年前提出这样的展望都是不简单的。“在将来,电子计算机还将帮助人们拍出更为奇特多变的特技镜头,读书笔记大全《科普读物读书笔记》。 ”他还说,“电影是诱人的、动人的,将来的电影一定更诱人、更动人!”
站在三十年后的今天读这本儿童读物,在缅怀童年和心焦如渴看露天电影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叹电影事业和经济建设一样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影事业也经历了改革的洗礼,新技术新工艺已经实现了叶永烈先生的《电影》里预言的那些电影种类,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电影更加丰富多彩,诞生出更多的作品,设计出更多的效果。可以说,新技术推动着电影蓬勃发展,立体电影、3d电影、电脑合成的种种镜头和影像给电影带来了一场革命。叶永烈先生如果再添加些新的内容,会使这本小书更加完善、丰满。
笔者得到的这册小书扉页上盖有红色印章,为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子弟学校图书馆。该校正是我国著名射击名将赵颖慧的母校,她在这里读小学时开始学习气步-枪射击。16岁获得全国八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射击冠军,获得“八运新星”荣誉称号。当年她也许看过这本小书?书保存得非常好,三十年中不知道多少学生看过,没有皱折,平展如新。今年暑假,这所有过辉煌历史的学校就和周边三所厂办学校合并成一所新的小学。这本书,正是在兼并中被图书馆卖出的吧?
三十年啊,国内国际发生了多少事?包括电影事业在内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世事人非,不朽的是人文和知识。这本通俗易懂语言朴实的小书依然焕发光彩,有着开卷有益的力量,让人更加珍爱今天的美好生活。
第二篇:经济学读物读书笔记
大萧条时期的“救世主”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提起在西方经济学界曾引起巨大轰动甚至可以称为“革命性”的经济学著作,人们很容易想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于物理学的贡献;而与之相对的,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被称为经济学界的“爱因斯坦”,,他就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大萧条时期的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1936年出版的英国凯恩斯的代表作。凯恩斯在经济学、科学和公共政策等领域的一系列伟大思想都体现在这本最瞩目的著作之中,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揭示了“凯恩斯时代”的开始。有人把他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1929年-1933年,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大萧条,这是一场强烈的震撼西方世界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全面倒退。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工资总额在大萧条的头4年中减少了50%以上,农民收入下降了57%。这是一次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萧条,《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从全新的角度对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了解释,并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使得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
此书出版之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为了摆脱经济大萧条,“看得见的手”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看不见的手”。就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开始推行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罗斯福新政”,各国重新起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经济干预和调节政策,通过财政、金融和其它手段全面干预国家经济。
《通论》整本书的语言比较晦涩,但是在有一定经济学基础并了解了当时的1
历史背景之后,对这本书的主要观点还是可以有清晰地把握。《通论》在均衡原理、分析方法上、利息论和政策上分别提出了观点、理论与方法;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书中的主要观点由三部分组成:有效需求原理、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乘数原理。
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认为大量的失业仅仅是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的想法,在他看来,充分就业并不排除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但是大萧条使他意识到:经济现实中还往往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这是指失业者愿意接受等于或低于现行真实工资率的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时的失业。当社会存在非自愿失业时,凯恩斯认为经济就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只有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时,社会才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对于这种特殊形式的失业的思考形成了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认为,导致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供不应求,企业家雇佣更多的工人来扩大生产;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必然供过于求,企业家必然增加商品存货或是降价促销,这就导致利润下降和减少工人以缩减成本。因此,就业量由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来决定,又因为短期内的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所以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与总供给相均衡的社会有效需求的大小。
凯恩斯认为,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 ……此处隐藏1561个字……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李沐和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这话真是太妙了。在中华文化浩渺的烟波里,成语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扇清新的窗,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
在我7岁生日的那一天,妈妈送给我一本《中华成语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闻鸡起舞”这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西晋时,有个勤奋的孩子叫祖逖。他有很大的志向,很想报效祖国。他有一个叫刘琨的好朋友,两人都很勤奋努力,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写毛笔字的事情。每天中午妈妈提醒、督促我写毛笔字,可是每次写毛笔字的时候总是提不起精神,字写得像爬爬虫。没有大人的督促就不写了,能偷懒就偷懒。难怪字写不好。
再看看祖逖,祖逖虽然不和我们一个朝代,但都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因为他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也像祖逖一样坚持不懈还能有做不好的事情吗?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把字练好,每天中午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毛笔,专心写大字。一年多下来来,我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妈妈也说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没有告诉妈妈为什么我变得这么优秀,只是一个人偷偷的笑了。
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功,光靠想和说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行动。我想,在学习上我也应该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我要学习祖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理想发奋图强,勤奋学习。
长大后我也要向像祖逖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
第四篇: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里有好多成语故事,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有些是讲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挠》。故事里的乔玄为了让强盗受到应有的惩罚,只好忍痛牺牲了自己十岁的儿子。而且他从不向困难屈服。我觉得他很伟大。
《不为五斗米折腰》里的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气,没有因为五斗米而像这种小人低头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过门不入》里的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口,但一次都没进去过,因为还有很多治水工程等着他去干呢!我觉得他非常爱国,为了百姓们,他可以一次都不进家门。
还有讲为人处世的,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诸葛亮为了辅佐后主刘禅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两次带兵北伐,第一次失败了,但他不放弃,还一直坚持着。第二次终于成功了。但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他这种“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很令我感动。
在《中华成语故事》里,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让我非常敬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故事!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记载了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无数位英雄的故事流传至今,读后感《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所以我非常喜爱这本书。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叫李陵的骑都尉在和匈奴打了败仗,投降了。大臣们都谴责他贪生怕死,而司马迁不以为然:李陵带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敌军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汉武帝一听,大怒,把司马迁下了监狱,处以腐刑。司马迁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写<<史记>>。他在史记中,给好人高度的评价,对受到压迫的人物表示同情...........<<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故事中的司马迁虽然被关进了监狱,但他却没有放弃,继续写史记,造福子孙。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样的:警-察抓住坏人,给我们安宁;医生治好病魔,给我们轻松;老师帮助我们,给我们智慧;父母生育我们,给我们快乐……..
读了这个故事,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要有决心,不能三分钟的热度。在这一点,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现在想起来,真惭愧啊!
第五篇: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囊萤映雪
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还有:
暗室求物 傲贤慢士 白面书生 闭户读书 博览群书 布衣韦带 穿壁引光 春诵夏弦 箪食瓢饮 读书得间 废书而叹 焚膏继晷 腹载五车 滚瓜烂熟 含英咀华 画荻教子 开卷有益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磨穿铁砚 囊萤照读 牛角挂书 囊萤照书 七行俱下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十年寒窗 诗礼之家 十行俱下 书香门第 十年窗下 硕学通儒 书声琅琅 大璞不完 孙康映雪 徒读父书 五行并下 韦编三绝 学富五车 寻章摘句 一箪一瓢 一介书生 引锥刺股 凿壁偷光 映月读书 源头活水 映雪读书 招贤纳士 昼耕夜诵 折节读书 暗室求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