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创造性地推行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形成了农民科学增收、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186元,增长19.6%,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331元,增长22.5%,占纯收入的43%;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177元,增长10.5%。区、县、县3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6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分析,明晰思路目标
在深入分析形势和全市农民收入特点后,我们形成了四条共识:一是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农民收入每增加3块钱就有2块来自工资性收入。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特点决定农业增长率每年在6--7%,而制造业、服务业只要市场需求旺盛,一般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三是农民收入差距是工业化、城市化差距的综合反映。普遍规律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高。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高速路”。城乡统筹,将使农民“无障碍”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领域。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提出坚持“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思路(“三业并举”即提升农业打基础,扩大就业强主导,激活创业抓关键;“四轮齐动”即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举措到户”即对农民增收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把增收措施落实到户;“三化承载”即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搭建起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载体;“机制保障”即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长效机制,科学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2014—2014年农民增收规划》,提出每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递增15%以上,力争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三步走”目标。
二、坚持“三业并举”,拓宽增收路径
在增收途径上,我们坚持“三业并举” :
一是提升农业打基础。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粮食、果品、蔬菜、奶业和生猪五大产业集群,推进花椒、辣椒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今年全市夏粮总产93.41万吨,平均亩产318.7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其中小麦总产92.34万吨,平均亩产319.3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
二是扩大就业强主导。坚持像抓农业生产一样抓劳务经济,像为农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劳动力找就业岗位,像为农产品打品牌一样做劳务品牌,出台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技能培训,扩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占年任务的88.4%,其中劳务输出61.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占年任务80%,劳务输出技能培训9.1万人,占年任务的67%。
三是激活创业抓关键。从信贷、税费等方面积极扶持,推动创业,催生“小老板”,止目前,止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7万多户。一季度免费创业培训3127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65万元。同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使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打工就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格局;积极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实现农民增收“四轮齐动”。
三、实施到户工程,创新增收方法
我们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坚持按照“逐户填卡,因户施策,举措到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要求,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在去年在晋星村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1729个村全面实施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
一是填好一张表。即《市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明细卡主要有四项内容:①劳动资源,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青壮年及其技能,工作地点等;②家庭经营资源,包括承包耕地,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加工设备等经营性设备,种养殖场、企业、门店、摊点、农家乐等经营性项目;③收入情况,包括家庭收入构成,上年度家庭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本年度家庭预计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④增收措施。通过填表,弄清楚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和资源。目前,全市共填写农户增收台账和增收明细卡80万份。
二是实行科学分类指导。根据对全市68.4万农户的调查分析,按收入情况划分成5种农户:①创业型。全市66739户。他们有生意、有企业,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大胆进行“二次创业”,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并带动乡亲邻里增收致富。②劳务型。全市260890户。他们一般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城镇就业,辅助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靠城镇,而养老托幼靠农村。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实际利益,帮助其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增强增收能力。尤其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大力扶持,促使其由打工仔向“小老板”转变,由农民向市民转变。③种养型。全市195837户。他们是经营种养业的“好把式”、专业户。采取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区园区等措施,促进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④兼业型。全市105782户。他们兼营多业,主业不突出,收入来源多样化,家庭有富余劳动力。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快推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⑤贫困型。全市55356户。主要是农村贫困户和五保户。在实施“10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的同时,根据这些农户经济困难的成因,用好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抓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工程,促其尽快脱贫致富。目前,全市已制定增收帮扶措施243万条,印发惠农政策宣传资料102万份。
三是做到措施到户。根据农户的类型、劳动力就业状况、收入结构,明确增收方向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扶持政策等。各级的政策措施具体到农户,一一列明(大体16项27条),并向农户告知县乡有关劳动就业创业、金融信贷、农林水、扶贫、科技等执行机构的联系人、联系方式。
四、打造载体,加快增收步伐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更要有切合可行的载体来推进。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打造出了具有特色的五大助农增收工作载体。
一是开展晋星创建,加快新农村建设。2014年,我们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具体化,实施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坚持“三强化”(强化目标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强化机制保障),狠抓制订标准、评星定等、晋星计划、晋星创建、考评激励五个关键环节,达到“四推进”(推进农民增收年年有新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年年有新改善、农村公共事业年年有新发展 ……此处隐藏5681个字……食总产量实现xxx万吨,同比增长xxx%,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xxx元,同比增长xxx%,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国家的强农、惠农和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在地方得到落实的具体体现并对我镇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结合东平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作如下经验交流: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镇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作为主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塘龙村的芋苗加工,英梅村、良荔村的黄瓜皮加工,既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注重以市 1
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如富新村、富门村以及石角村等开展冬菜种植业等。
二、保障粮食增产的前提下,着力发展冬季农业、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一)冬季农业种植方面
针对东平的气候情况和农产品生长特点等原因,镇党委、政府合理安排,精心部署,通过走“合作社+农户”路子,发挥种植专业合作社作用,为农户提供技术、种子、销售信息等服务,引导农民积极开展冬季种植,在全镇适宜开展冬季种植的村进行种植推广:将塘龙村、富门村和富新村等3个村作为冬季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双垌村、合江村作为沙塘桔种植基地、绿荣村、英梅村作为果蔗种植基地;石角村、火甲村作为无蔓南瓜种植基地以及在全镇大面积建设速生桉种植基地等。
为抓好冬季种植工作,镇党委、政府抽调农技干部、挂钩联系点干部,深入村屯,深入农户,强化宣传引导,及时组织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适时指导群众开展冬季植工作,及时组织群众开展施肥、浇灌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最大程度为冬季种植的丰产丰收提供更多技术支持与服务。
2014年我镇仅冬季马铃薯免耕种植一项收入就十分可观,全镇共收获马铃薯4500多吨,其中富门村农户率先进行连片经营,该村仅马铃薯种植收入一项就达30多万元;在果蔗、糖蔗种植方面亦吉报连连,全镇2014年共实现糖蔗产量3万多吨,为蔗农实现人均2014多元的经济收入。
(二)特色农业方面
我镇在农业发展方面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鼓励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发展路子,增加农民收入。在保障农民粮食
产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我镇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产业带发展,农民增收齐进步”。一是随着东平黄瓜皮、芋苗声名雀起,我镇大力鼓励农户做大做强黄瓜皮和芋苗的深加工,目前形成了以塘龙村、英梅村、良荔村以及石角村为主的芋苗、黄瓜种植基地。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到东平镇去落户。结合我镇速生桉种植面积大、资源丰富的特点,我镇形成了以聚材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木材加工业。利用本地木材资源丰富的特点,各种木材加工业应势而起为东平农民的增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了转移了农业劳动力。三是加强养殖业发展。养殖一直都是我镇农民增收的一个重大项目,但是采用传统养殖不仅无法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鼓励农户规模养殖、加入养殖合作社是我镇为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具体措施。目前我镇形成了以广西辉澎农牧有限公司为主导的养殖龙头企业,在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镇目前拥有规模以上猪场301个,鸡场87多个,鱼塘面积6000多亩。家禽存栏41万羽,生猪存栏30.8269万头,2014年农民增收有望增加8%。
四、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
在全镇范围内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
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2014年我镇在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工作中取得的发展,我镇多数村实现了水泥硬化路通村工程,为我镇各村的农产品运输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进一步确保了我镇农民的增收。而我镇塘龙村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试点村,2014年国家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开展土地平整项目,大力推行我镇塘龙村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塘龙村的农业生产条件,为促进该村的农民收入提供了基础保障。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镇将以此次会议的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抓好我镇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增收。抓住东平作为县“十二五”规划“东平至菱角农业经济带”的有利时机,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保证农民增收的稳定性。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势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增加粮食总产量。二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通过提高质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二)加大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养的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兴办民营乡镇种养龙头企业。要积极大胆吸取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鼓励广大农民艰苦创业,兴办企业。同时,各村将加大本地特色种养业的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保证产业链条完善。如枫木村的肉兔养殖作为该村特色的增收产业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鼓励兴办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收入提高。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目标,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本镇实际,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上下功夫,不断充实和完善农业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开辟市场,加强与外地优势农业龙头企业联系,将农业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民增收。
本网向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2014年农民增收座谈会发言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xx镇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发言材料
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文档为doc格式